李菂 观测天文学家、中国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FAST首席科学家
提出了利用傅立叶变换求解尘埃温度分布的新算法,发现星际氧气分子及多种空间新分子,命名了氢气窄线自吸收(HINSA)方法,基于此精确测量星际磁场,以《自然》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发表期刊论文300余篇,包括《自然》《科学》正刊8篇。科研成果连续入选2021,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报告摘要】
人类的宇宙观取决于对于天文信号采样的能力。伽利略望远镜开启了现代天文学,普朗克拟合恒星光谱催生了量子力学。进入21世纪,射电望远镜高速采样宇宙无线电场,发现了神秘的蕴含巨大未解能量的快速射电暴。这一发现荣获2023年邵逸夫奖。中国天眼FAST是人类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自2020年起正式运行以来系统产生重要发现,包括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11篇论文。尤其在快速射电暴(FRB)的探测领域,FAST帮助中国学者从追赶到引领,相关成果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1,2022)。进一步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和/或利用快速射电暴信号深入揭示宇宙演化将是诺贝尔奖级别的进步。但是,作为单一天线的FAST在观测范围上(视场)遇到瓶颈。我们提出以"计算”为核心的相场望远镜--宇宙触角,旨在实现1万平方度的实时大天区覆盖,推动宇宙"照相”成为“摄像”,开启对动态宇宙高速采样的新时代。目标超越目前世界所有主流设备的发现效率总和,揭示快速射电暴这-宇宙最强射频爆发的起源,力争推动对于宇宙物理本质的认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