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组织的科研”推动前沿科研规模化
青年研究员李雅夫去年10月博士毕业后便加入实验室,目前在从事大模型推理的强化学习训练算法研究。
李雅夫坦言,自己之前没有做过太多相关研究,“但半年下来,收获了非常多的成长。首先是实验室领军科学家老师给了我很多的支持和探索空间;其次周围的同事,包括团队里的联培博士,大家都很强,互相帮助、互相成就。”李雅夫认为,实验室开展的是“有组织的科研”,因而形成了很好的整体氛围:一方面团队的研究方向很集中,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团队成员的专业研判有助于迅速把握技术趋势,所以能快速形成创新成果,进而做大做强。
“感觉担子更重了。”谈及参加沙龙的感想,尤其是现场聆听总书记嘱托后,李雅夫对于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认知:“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个人的探索兴趣,而是肩负起国家未来发展的使命。今后我想要做更加体系化、规模化的研究,走在算法研究的前沿,甚至是进入‘无人区’的一些探索,并且最终能把科研成果落地化、产业化、规模化。”
“三梯合一”助力研究人员实现多维价值
刘翼豪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图像与视频复原与增强相关研究,毕业后直接加入实验室,“这里鼓励青年科研人员主动探索前沿方向,特别是那些具有挑战性、突破性的课题,这一氛围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科研热情和创新动力。”
目前,刘翼豪带领团队专注于多模态生成大模型的研究工作。多模态生成与理解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方向,具备极强的通用性和想象空间,能推动模型更精准地理解世界、构建世界,这对于构建可信赖的智能体系统、推动AI服务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加沙龙时,刘翼豪被“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这句话给“戳中”了。“实验室汇聚全球优秀青年人才,并给予我们挑大梁、担重任的机会和条件,还能帮助我们在学术、管理与价值验证等多方面得到成长。”
实验室推出的“三梯合一”的发展通道,尊重并满足年轻人的发展,帮助年轻人实现多维价值。学术之梯是指鼓励研究人员承担重大任务,在科研中取得突破;管理之梯指支持研究人员组建带领团队,在挑战中获得持续成长;产业之梯指,帮助研究人员转化前沿成果,在产业中验证实际价值。
科研“奥斯卡”让每个人“闪耀”
曾嘉在博士期间就进入实验室实习,毕业后正式加入实验室,他目前主要从事具身智能领域的机器人操作大模型研究,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赋予机器人通用、泛化的操作能力,加速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今年1月,曾嘉作为核心人员参与搭建的具身智能“虚实贯通”技术体系正式发布,这一体系有望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机器人数据稀缺问题,并大幅提升训练效率,从而加速打造可自主演进的具身智能进程。
谈及个人成长,曾嘉认为:“这里开放包容的科研生态和系统化的科研支持体系,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了参与重大课题攻关的创新平台。由于其突出的贡献,曾嘉获得了实验室“奥斯卡”2024年度最佳个人奖。
实验室创新设立了“奥斯卡”式激励机制,以集体成果中清晰地实现个人荣誉。奖项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短片”等团体奖以及“最佳个人奖”。该机制强调更大目标,围绕更大场景,打造“最佳影片”;更深合作,集体合作,让每个人都有“闪耀”的机会;更大回报,实现突破性引领,平台赋能每个团队、每个人。
在踩动感单车时找到了“科研搭子”
田诗涵在2023年7月开始进入实验室实习。两年多里,她参与了从AI基础开放平台,到大模型RLHF,再到具身智能虚拟仿真训练等多个项目。“每接触一个新项目,我几乎从头学起,因此也获得很多成长。”田诗涵说,虽然一路走来很艰辛,但很感激这段经历,因为“一直处在最前沿,和最好的团队在一起。”
田诗涵说,她在实验室最快乐的事情还包括去五楼的健身房锻炼,在上团课时还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很多时候科研人员都在埋头伏案工作,过于专注自己的一个技术领域,可能在同一层楼里却不认识,但通过‘课外活动’和不同团队的人交流,反而能交叉碰撞出更多的灵感,“也许在踩动感单车时,就找到了‘科研搭子’。”
田诗涵还很热爱参加实验室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我身边也有不乏这样的例子,两位不同团队的同事通过学术活动认识,然后发展到后面一起做研究,还做出了成果。大家志同道合,有着一样的科研品味和追求。”
一年半,从实习生到team leader
“当时还有很多年轻的同行,我们在一个不大的房间里和总书记交流,有种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干大事’的感觉,备受鼓舞!”昨天上午参加完沙龙之后,青年研究员李林阳回到实验室和团队继续为一个新项目奋斗到深夜。
李林阳是在2023年中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实验室,当时参与了第一代书生·浦语大模型的研发。目前,他正带领一个小团队,开展通专融合技术路径可行性的相关研究。
“实验室的老师们常常鼓励我们,不要只局限于单点的创新,而是争取做有更大影响力的项目,让科研成果发挥更大的价值。”李林阳坦言,刚开始做大模型时,做的很多工作都很基础,自己的认知也比较有限,但是经过和导师以及团队并肩工作,自身的能力和认知得到了提升,他提出的新课题方向也得到了认可。
“我们现在研究的项目很独特,也有一定的门槛,但因为我读博期间就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在实验室参与大项目的过程中,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经验积累,所以很有信心带领团队做出成果!”
“前瞻性研究更符合我的发展规划”
加入实验室之前,曹悦雯在一家科技企业从事语言合成相关工作。“单模态研发结合产品需求,可以实现创新业务快速落地。但实验室鼓励开展具有前瞻性的多模态技术研发的环境,更加符合我未来发展的规划。“基于这一原因,曹悦雯在2024年8月正式加入实验室。
“实验室汇集了各领域专业人才,提供全方位的科研资源支持,非常有助于我们开展原创模型研发工作。”目前,曹悦雯所在项目组专注于多模态理解与生成相关研究,团队推出的全能多模态生成大模型“书生·若明”(InternLumina)能力范围涵盖覆盖多轮对话、视觉理解、可控生成、多轮编辑等多模态生成任务,可精准应对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复杂挑战。
在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后,曹悦雯对“安全可靠的优质产品”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以音频合成为例,这项技术能大幅提升视障患者获取知识的便利性,但亦有可能会被不当地利用于实施诈骗。“因此,我想有必要同步强化检测技术,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性,让技术能够真正服务人类、造福人类。”曹悦雯说道。
入职一年多便承担多个重大项目
选择在实验室工作的原因,周东展总结为实验室的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敢于让年轻人充分发挥才能的创新人才发展理念。2024年1月周东展正式加入实验室,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便已承担和参与多个重大项目,“这离不开实验室提供的广阔舞台,以及在人才、算力、场景对接等方面提供的全方面支持。”
目前,周东展的研究方向是将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等 AI 技术应用于物质科学,核心目标是让 AI 生成科研想法,甚至推动科学创新。作为一个新兴领域,AI for Science被认为是科学发现的第五范式,也是实验室需要重点研究和攻关的领域之一。
参加完沙龙后,周东展对未来工作开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能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打通科学发现的各个环节,实现进一步推动和加速科学研究的目标。”
“想要保持竞争力,就要‘卷’起来”
青年研究员吴雯所在的团队专注于语音技术的研究,正支撑大模型、具身智能、AI for Science等多个方向的项目研究。她笑称,从英国学成归国加入实验室5个多月以来,自己解锁了一项“元学习”(meta learning)能力,可以从一个项目快速迁移到另一个项目。“实验室提供了更丰富的应用场景,这正是我选择回国加入的重要原因。
“我们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想要保持竞争力,就要‘卷’起来。”吴雯总结了当前行业发展的特点,“实验室提供了很好的项目合作环境,不仅是内部人才之间的合作,更有丰富的外部场景应用合作。比如,在医疗领域,实验室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通过真实、准确、专业的数据,训练更智能化的模型。”
近期吴雯正在开展“AI+医疗”相关研究,在与总书记交流中,她深感人工智能技术公平的重要性,“人工智能是缓解医疗资源不均、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接下来我会牢记总书记嘱托,继续致力于自研模型研究,争取做出可以切实提升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成果。”
年轻人在一起,碰撞更多思维火花
2023年,李添斌毕业后便毅然选择加入实验室,自此在医疗多模态大模型领域已深耕3年。
“实验室就像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科研竞技场,不仅让我接触到前沿技术,更在团队协作中,培养了我跨领域整合与项目管理的能力。” 李添斌感慨道。当前,他所在的团队正在开展AI for Science基座模型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并与物理、化学等多学科团队协同,共同为通专融合的AI for science 项目注入力量。
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李添斌备受鼓舞,“实验室汇聚了一群有实力、有理想、有情怀的年轻人。在实验室开放的科研氛围与广阔的创新平台中,相信年轻的力量一定能够实现更大的融合,并碰撞出更多更有趣的思维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