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Dynamics

首页 >  科研动态 > 新闻  >  详情

前沿激荡、原创引领 | WAIC2021科学前沿全体会议回顾

7月8日,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承办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科学前沿全体会议成功举办。多位海内外人工智能及相关交叉领域顶级科学家、高校校长以及业界人士出席了本届大会,围绕人工智能科学前沿、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与人类福祉等话题进行主题演讲和先锋对话。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和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出席大会并致辞。

吴清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型力量,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的特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画板@1x.png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致辞

吴清表示,近年来上海积极贯彻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将强化创新策源能力作为人工智能高地建设的重要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前沿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智能视觉等关键共性技术的转化落地;7nm通用GPU训练芯片成功点亮,小样本学习及概率性知识图谱取得进展,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启动推进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期智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多层次研究机构,加快战略性前瞻理论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转化落地。

面向未来,吴清指出,上海将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力争取得更多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加快构建创新体系,发挥高能级创新平台的牵引作用,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为引领,联动全球人工智能顶级高校、国家级创新平台、创新龙头企业,协同推进人工智能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共同形成人工智能战略科技力量集群。

画板@1x.png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相里斌致辞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相里斌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人工智能作为引领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之一,正在进入以大数据加大算力、加大模型的发展阶段。感知智能日益成熟,认知智能加快突破,超大规模智能模型,类脑智能等,成为新的前沿热点。人工智能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赋能,而且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相里斌指出,“十四五”期间将瞄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第二阶段目标,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他还强调,要突出基础原创引领,加大基础学习瓶颈问题和数学研究力度,加强机器学习理论,类脑智能等方法,加强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方向,部署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等交叉任务,支持利用人工智能开展需要大规模计算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

携手高校  关注治理

在今年的WAIC科学全体会议现场,全球高校人工智能联盟又迎来了新成员。联盟创始成员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欢迎新加入联盟的两位高校成员代表——香港大学校长张翔和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三位校长通过云签约方式完成仪式,签约仪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毛军发主持。2018年WAIC大会上,全球高校人工智能联盟正式成立,旨在打造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联盟成立三年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如今,“朋友圈”的扩大标志着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迈入新阶段。

未标题-1.jpg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香港大学校长张翔以及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出席云签约仪式。

AI技术在赋能百业、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了必须关注治理的阶段。在今年的WAIC科学前沿全体会议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汤晓鸥教授和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薛澜教授共同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治理研究中心揭牌。

画板@1x.png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汤晓鸥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薛澜教授共同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治理研究中心揭牌。

创新人才如何培养

创新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关键要素,如何培养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在主题为“AI创新人才培养”的校长对话环节上,来自全球几所顶尖学府的高校校长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人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大学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场讨论环节的主持人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表示。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重点谈到了脑科学的发展。他表示:“复旦特别强调脑与类脑智能,我们把脑科学的研究跟类脑智能结合在一起,重点发挥在神经科学方面的优势,发挥我们在脑疾病治疗方面的优势;另外这个领域特别需要数学,所以我们又把影像跟计算、神经网络的构建融合进来,把原来神经科学里已有的在神经编码方面的工作融合在一起。”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认为,人才队伍和结构应包括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应用场景研究和应用推广这几方面。他表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应加强数学和计算机这两个学科的交叉,未来更多的专业会在发展方向里体现人工智能的特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格外注重基础知识。他认为,数学、物理、计算机方面的扎实基础很重要,同时,人工智能领域还应该注重交叉科学以及相关应用场景的支持。此外,从产业需求来看,高校应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蓝钦扬也围绕人工智能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分别做了致辞分享。

画板@1x.png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蓝钦扬在题为“AI创新人才培养”的校长对话环节发表观点。

AI赋能科学研究

AI作为通用技术正在和实体经济相融合,同时也在加快赋能科学研究。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龚克表示,过去三年间,有关算法的研究在持续发展,并且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然而,无论是深度学习体系的创新,还是多种学习方式的融合创新,以及对已有算法进行解释的研究进展,具备理解能力的算法模型目前尚未显现。龚克呼吁,把可解释性作为下一段AI领域基础研究的主攻方向,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为AI的进一步广泛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画板@1x.png

龚克作《进展喜人 更待突破——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一点观察》主题演讲。 

在谈到AI如何赋能科学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和应用数学研究所教授、北京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鄂维南教授表示:“我们第一次看到把机器学习、科学计算和高性能计算这三大最主要的工具结合在一起,有多么大的空间可以实现。”  去年底,鄂维南在内的一个研究小组荣获素有超算界诺贝尔奖美誉的戈登贝尔奖,该研究通过机器学习将分子动力学极限从基线提升到了1亿原子的数量,同时仍保证了从头算的高精度,效率是之前人类基线水平的1000 倍。鄂维南表示,传统的科学领域,化学、材料、电子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等等,才是人工智能更大的主战场。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科学研究范式的改变,也是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

画板@1x.png

鄂维南作AI for Science主题演讲。 

生物医学和AI的融合正在快速推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效率大幅提升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计算生物学家、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教授表示。他指出,我们需要知道蛋白质是如何折叠的,并搞清楚蛋白质的结构,它对于构建人体具有很大的作用。目前,科学家关于蛋白折叠的预测仍然没有达到晶体结构的精度,预测工作多数使用的是电镜以及核磁共振设备。但未来随着AI对蛋白质折叠的预测精确度不断提升,将会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包括对一些药物进行设计。

画板@1x.png

Michael Levitt作Protein Folding, Structure Prediction & Biomedicine主题演讲。

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表示:“有了基因组学之后,生命科学就从实验科学走向了理论科学,而今天对数据大量的使用又催生了计算生物学。近年来计算生物学的数据量已经达到了进行数据密集性研究的范式,把客观世界数据和真实世界数据结合起来,这个时候对于大数据的利用效率就会提高。”

画板@1x.png

赵国屏作《生物医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主题演讲。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围绕AI引领数字医疗发表了主题演讲。

画板@1x.png

王磊作《AI+医疗 引领数字医疗新趋势》主题演讲。

开源开放:OpenXLab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在今年的WAIC开幕式和科学前沿全体会议上发布其开源平台体系OpenXLab,首发阵容包括两大开源平台:新一代OpenMMLab以及全新发布的OpenDILab。

作为深度学习时代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开源算法平台, OpenMMLab升级后将涵盖更广泛的算法领域和应用场景,实现从训练到部署的全链条价值。首次亮相的OpenDILab则是国际上首个覆盖学术和工业广泛需求的决策智能平台,将有力地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识别到认知决策的跃迁。

画板@1x.png

画板@1x.png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科学技术发展部部长乔宇,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教授林达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陈恺,以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刘宇代表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其开源平台体系OpenXLab。

先锋对话“人类福祉”

开源平台发布仪式之后,一场先锋对话围绕“人工智能与人类福祉”展开。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悉尼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张成奇,香港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微众银行首席人工智能官杨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与智能学部部长吴枫,以及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新南威尔士皇家学院院士陶大程围绕着如何定义人类福祉,从工业、农业、环境、污染、资源等层面如何看待人类福祉,人工智能治理和开源的联系等等话题展开了讨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教授李学龙主持了先锋对话环节。

画板@1x.png

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悉尼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张成奇,香港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微众银行首席人工智能官杨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与智能学部部长吴枫,以及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新南威尔士皇家学院院士陶大程围绕“人工智能与人类福祉”展开对话。




comm@pjlab.org.cn

上海市徐汇区云锦路701号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37-38层

沪ICP备2021009351号-1